【
门窗幕墙网】历经10年建造打磨,8月29日万众瞩目的之江文化中心正式启用。地处西湖区之江板块的之江文化中心,总建设用地258亩,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中心集结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和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四馆一中心”。如此大体量的建筑群,不仅在外观上令观赏者耳目一新,更是在方寸之间深藏设计者的建筑语言。之江文化中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合院式”的设计布局中,暗藏了哪些设计巧思?各馆的设计亮点又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潮新闻记者专访了之江文化中心总设计师,浙江省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建筑师,首届浙江省工程勘测设计大师曹跃进老师,为大家详细解读之江文化中心的建筑美学。远看如群山,近看如奔腾钱塘江水“中式合院”竟然可以这样之江文化中心的设计理念为“山水筑境江南韵味”。这样的理念在最后落成的四馆一中心建筑中是怎么体现的?曹跃进老师说,之江文化中心场馆呈开放的、具有江南韵味的“合院式”布局,屋顶层叠错落有致。“从远处眺望如同富春山居图中的群山连绵,走进细看则是奔腾而来的钱塘江水。”关于之江文化中心的总体空间特色,曹老师用了这样一个更加形象的比喻。吴拥军/摄之江文化中心的建筑风格,被介绍为“粉墙黛瓦”,现代化的高楼,是怎么打造“粉墙黛瓦”的?这个地标性的建筑,在建筑外观和设计外观的打造上自有神来一笔。这主要依靠了独创的大面积细拉丝青灰色石材铺设,与棕色
木纹铝板的新中式元素运用。且在堆叠方法上采用了中式建筑常见的错缝叠砖贴法,配以深灰色如山形起伏金属屋面,从而描绘出粉墙黛瓦的神韵与意境。场馆外立面密集的大小窗户竟另藏玄机原来是设计师把建筑“打碎了”在之江文化中心四大场馆外观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建筑表面“千窗百孔”“凹窗凹墙”的设计。有不少人疑问,为啥这样的设计?难道仅仅是为了装饰美观吗?“实际上,四大场馆的建筑体量是非常庞大的,但我们走入其中时,并没有这样的感受。这就运用到了针对大体量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手法——切割。”曹跃进告诉记者,针对“四馆”如此大体量的建筑群,通常会将其“切割”成较小体块,将建筑“打碎”。例如最显著的“凹窗凹墙”与大开窗的对比切割,还有立面肌理细拉丝青灰石材与棕色木纹铝板的对比切割,以及各处细部尺度的虚实对比等,从而使之江文化中心大体量的建筑群成为了精巧宜人、诗情画意且与地域文化特征相呼应的范例。上为博物馆外立面,下为图书馆外立面施展/摄总设计师推荐最值得打卡的设计亮点新网红建筑这些地方不能错过那么,作为之江文化中心的总设计师,曹老师自己会偏爱哪些设计点?会向市民特别推荐哪些打卡点呢?曹老师的推荐如下:浙江图书馆之江馆“知识大殿”推荐拍照打卡——五层挑空的书海大厅,形似波浪与云朵的空间元素,寓意浩瀚宇宙的穹顶,当我们走入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大厅时,便宛若踏进了一座知识的殿堂,一旁序厅中拾级而上的礼仪大台阶,寓意攀登知识高峰,非常适合拍照打卡。吴拥军/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遗之眼”全场最抢眼——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四大场馆中最为精巧,也最具特色。最大亮点便是入口右侧那扇23米宽12米高的长方型巨大玻璃窗,也被称为“非遗之眼”。首创的巨大悬空玻璃窗,不仅将玻璃内侧的非遗古戏台完美呈现,也向人们展示了浙江灿若星河的民间文化。施展/摄浙江文学馆“文学之窗”——浙江文学馆的整体体量不大,设计时在中心天井观景平台特设了大型“窗口”面向中心广场,象征浙江文学之窗。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十二庭院”各具特色——公服中心作为唯一的地下场馆,共设有十二处以诗词命名的江南庭院,其中梅晓院最适合穿着汉服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