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储能爆发,成色几何?

|
2025年10月16日 16:07:38
|
2174 浏览
|
今年以来的储能市场超预期增长,为何“一芯难求”却价格持稳?短期抢装效应消退之后,持续繁荣的支点有哪些?

  2025年9月开始,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大容量电芯出现了供应紧张。部分储能电芯制造商表示,储能系统集成商关注的首要问题已不是价格,而是交付周期。


  “电芯产线加班加点,努力赶上全球储能市场快速增长的势头。据新能源行业资讯机构InfoLink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240.2GWh,同比增长106.1%。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达到23.03GW/56.12GWh(功率/能量),两个指标同比增长均超过68%,累计装机功率和能量分别突破100GW和240GWh。


  数据印证了储能市场的高景气度,但价格走势却并未与之同步。即便“一芯难求”,储能系统的价格却并未明显上涨,新的中标价格还创下新低,似乎与市场规律相左。市场的关注点在于,本轮以政策变化作为最大驱动力的储能“抢装潮”之后,如此高增速是否可持续?


全球储能市场同步扩张


  过去四年间,全球储能市场经历了从零星布局与政策试点,到商业化落地与规模化扩张的产业周期。


  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从2021年全年不到50GWh,增长到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240GWh,InfoLink预计全年可达460GWh,年化增速超过70%。在占据全球需求侧九成的中国市场,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功率从2021年的个位数增长到100GW以上,装机能量从12GWh增长到240GWh。


image.png

image.png


  若单从数据上看,2025年上半年的储能市场仍维持在前几年较高的增速区间,然而市场体感的增长更为显著。造成数据与体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超预期的增长。


  2025年初时,在前一年高基数、全球主流市场的政策不确定性和贸易摩擦风险的共同作用下,市场普遍预计储能市场增速会放缓。


  实际的情况却是,中、美、欧三个主要区域的支持政策刺激了需求潜能:中国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导致抢装潮;美国“大而美法案”将储能项目的税收减免保留至2033年,逐渐收窄的补贴和关税时间窗口也在推波助澜;欧盟则在长时储能、容量电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鼓励政策,推动储能项目向更大电量、更长时间发展。


  年初的悲观预期并未兑现,还放大了市场参与者对行业热度的主观感受。


  其二,增长区域更为多元。


  根据高工产研数据,2025年1月至8月,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新获订单超过250个,总规模达188GWh,同比增长183%。其中,中东市场以38.75GWh订单领跑,澳大利亚(37.88GWh)、欧洲(32.49GWh)、印度(11.25GWh)和智利(10.8GWh)紧随其后。2024年之前,中国储能企业的海外订单几乎只来自美国和欧洲。


image.png


  新兴市场成为需求的核心增长引擎,是2025年储能市场火热的另一重要原因。特别是中东和澳大利亚客户,单个项目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交付周期短,创造了大量高质量新需求。


一芯难求,价格缘何稳中走低


  快速增长的储能市场,使得核心部件储能电芯供不应求。


  从2025年二季度开始,中国主要电池制造企业的储能电池产线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部分头部企业储能产线满产满销,出现“订单等产能”的情况。宁德时代的储能产线已排产至2026年一季度,海辰储能2025年内满产。多家电池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下游储能系统集成商现在采购电芯,首先关心的不是价格,而是交付周期。


  实际上,电芯供应紧张的局面并没导致价格增长,直至2025年8月还在持续走低。以中国能建25GWh储能系统集采项目为例,4小时储能系统中标价报出了0.37元/Wh的行业新低,较2023年底降幅超过42%。海外市场的价格也在下探,中国出口欧洲和美国市场的2小时储能系统每KWh的单价在过去一年下降了10美元,电芯价格也从51美元/KWh降到46美元/KWh。


  2025年9月之后,部分电芯厂家在供应紧张的趋势下,开始向中小客户提出涨价要求,但大客户的价格依然保持稳定。一边是“一芯难求”,一边是价格难涨,造成这一背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技术迭代带来的系统成本下降,对冲了部分电芯涨价压力。储能技术近几年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是电芯容量持续增大,市场主流产品已从280Ah切换至314Ah,2025年主要厂商在行业展会上推出的新产品已经普遍增至500Ah-700Ah,部分电芯容量已经突破1000Ah。比亚迪最新发布的“浩瀚”储能系统,单电芯容量更是高达2710Ah。


  大容量电芯能够减少储能系统的电芯数量,简化电池管理系统(BMS)复杂度,进而降低储能系统的集成制造成本、安装成本和占地面积。因此,即使系统集成商采购大电芯的单价有所提高,但系统总成本因集成优化得到控制,使得最终交付价格保持稳定。


  第二,市场增量集中在议价能力强的大客户上,大项目依然是“买方市场”。当前全球储能市场的增量主要来自独立储能电站、新能源配储、数据中心配储等大型项目。这些项目的采购方通常是大型电力公司、能源开发商和科技巨头,单次采购规模大。这些大客户议价能力强,供应商为获取订单、促成长期合作,电芯和系统厂商在报价上愿意做出让步,从而抑制了整体价格的上涨。


  第三,小容量电芯产能并未出清,电池市场总量依然供过于求。虽然大电芯是大型储能项目的主流,但280Ah及以下的小容量电芯在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离网项目以及部分对成本敏感的新兴市场(如非洲、巴西、印度)仍有应用场景。这为生产小电芯的二三线电池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其产能短期内不会出清。因此,从电池市场总量看,大电芯的短缺与小电芯的过剩并存,行业总体依然供大于求,这是抑制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储能市场爆发,最大的助推者和受益者无疑是中国企业,原本已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但这也导致全球储能市场的竞争已逐步演变为中国企业的“内战”。


  回看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榜单,前十名尚有两家韩国企业,即三星SDI和LG新能源,到2024年仅剩三星SDI一家。而截至2025年上半年,前十名已全部为中国公司,合计市场占有率高达91.2%。


  在此格局下,中国企业为争夺份额,普遍采取激进的价格竞争策略。当主要的竞争对手都是价格战的老手时,产品涨价几乎成为不可能的选择。


高增速还能持续多久


  当前储能行业的热度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关键在于厘清不同增长动力在短、中长期的影响与持续性。


  短期动能主要来自政策节点效应的集中释放——政策新旧交替、关税和补贴变动、增量刺激措施等叠加作用,推动了中国和美国市场的“抢装潮”;而支撑更长期增长的力量,则来自产业政策、创新市场机制、应用场景扩展和技术迭代加速。


  政策因素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也催生了短期的“抢装”。


  构筑长期确定性的产业政策,构成了储能行业发展的基石。发展储能项目,已被全球主要经济体提升至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和稳定电网运行的战略高度。


  中国国家能源局2024年4月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2025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两份政策文件从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利用水平、引领创新融合、完善市场机制方面为新型储能的发展扫清障碍,目标从2025年到2027年的三年内全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1亿千瓦(100GW),全国累计装机达到1.8亿千瓦(180GW)。


  美国2025年7月通过的“大而美法案”,在大幅降低甚至取消新能源车、风能、光伏等新能源相关补贴的同时,却保留了独立储能项目的投资税收抵免(ITC)直至2033年,明确的政策周期和可观的补贴力度,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长期投资确定性,激励了资本进入。


  欧盟的“REPowerEU”能源计划将新型储能视为摆脱化石燃料依赖、保障能源独立的核心技术。欧盟委员会通过简化储能项目的许可和审批流程、推动成员国出台配套激励措施等方式,为储能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其次,是催生了“抢装潮”的短期紧迫性政策。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5年初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136号文件),取消了此前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强制配储要求,对于存量项目,大部分省份都以2025年5月31日并网为区分标准,5月31日前并网执行现行补贴政策,6月1日之后并网则执行新政策。为了锁定旧有政策下相对确定的项目收益,大量项目开发商选择加速工程进度,最终2025年5月中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功率10.25GW,装机能量26.03GWh,均创下历史纪录,仅5月一个月的新增装机功率就占2025年上半年总量的44.51%,装机能量占比达46.38%。


  美国市场的情况更为复杂,多项关键政策的最后期限在2025年叠加。包括进口储能设备关税上调的预期、针对特定国家零部件的外国实体(FEOC)限制条款的“安全港”期限,以及税收抵免政策中关于开工建设的时间要求。这些因素促使开发商加快进度,将原计划在未来几个季度开工的储能项目提前至2025年内启动。


  市场驱动力方面,新型储能正在经历从依赖直接补贴,到依靠其内在价值获得市场化回报的根本性转变。其中,容量电价机制是关键的催化剂。


  传统电力市场主要以发出的电量(KWh)计价,而容量市场则以保障电力系统可靠供应的能力(可用容量,KW)计价。随着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电网对频率稳定、电压支撑等辅助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储能系统凭借其快速响应和灵活调节的能力,成为提供这些辅助服务的理想资源。容量计价机制通过长期合同的形式,量化了储能的“可靠性”价值并将其商业化,为项目提供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由此降低了项目的投资风险,提升了项目的可融资性。这既降低了融资难度,也激励了更长时长(如4小时及以上)储能项目的投资和开发,形成了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的良性互动。


  技术进步对储能市场的影响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度电成本;二是拓展应用场景。


  电池、能量管理系统(EMS)和功率转换系统(PCS)等关键部件的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持续推动储能系统度电成本的下降,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性,也成为支持长时储能系统的重要基础。随着成本下降,现在中国、欧洲、美国的储能项目主流储能时间已经从2小时延长至4小时,甚至部分项目的需求已经增至8小时。


  同时,技术创新还在不断拓展储能的应用场景,为其开辟新的市场空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构网型逆变器技术。传统的储能逆变器只能被动跟随电网频率和电压,而构网型逆变器则可以主动建立电压和频率参考,像传统发电机组一样为电网提供转动惯量和短路电流支撑。


  这种能力使储能系统从功能单一的“电能仓库”转变为能支撑和稳定电网的“主动型电源”,参与过去只有火电、气电等机组才能提供的黑启动、惯量支撑等高级辅助服务市场,从而创造价值更高的收入来源。


  领先的储能厂商正通过强化软件能力建立新的竞争壁垒,其中最关键的是基于人工智能(AI)的运维系统。AI运维通过对海量运行数据的分析,实时优化充放电策略,使储能系统能够在能量套利、辅助服务、容量市场等多个收益渠道间实现收入最大化;同时能预测设备故障,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用率和延长资产寿命,这对于确保项目的长期盈利能力和财务稳健性至关重要。相比之下,仅靠峰谷价差套利作为营收来源的储能项目,现金流波动显著,而通过智能平台同时参与多个市场套利的项目,则具备更平滑和可预测的回报,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综合来看,2025年储能市场的强劲爆发,部分源于政策节点叠加带来的短期超预期,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支撑行业中长期增长的基础正在持续夯实。


  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战略层面明确了储能的长期定位,政策导向稳定;以容量电价机制为代表的市场化规则逐步完善,使储能项目获得更稳健的投资预期;同时,软硬件协同创新不断提升系统效率和盈利能力,为产业扩张注入新的技术动能。


  可以判断,多重积极因素叠加之下,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的高速增长具备可持续性,并有望在未来至少三到五年内继续保持强劲的扩张态势。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