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旺季底部支撑较强
|
2025年09月23日 13:03:07
|
33 浏览
|
7月中旬—9月上旬,碳酸锂市场呈现剧烈波动。7月初,焦煤、多晶硅、工业硅、碳酸锂等超跌品种在“反内卷”的呼声下摆脱下跌趋势。随后,碳酸锂市场博弈点转向资源端,宜春储量核实、藏格锂业停产、宜春银锂检修等消息引发矿端供给收紧,而宁德时代宜春锂云母矿停产将市场情绪推向高潮,碳酸锂期货价格一度冲高至9万元附近。后续市场情绪逐渐降温,交易回归基本面。国内碳酸锂产量小幅回调后持续增长,实际供需缺口低于市场预期。同时,产业资金珍惜盘面套保机会,多头资金逐渐谨慎,压制锂价上涨。受宜春锂云母复产消息的扰动,锂价回落,近期在7万~7.5万元区间震荡。
旺季基本面修复
8—11月为锂电中游材料生产的传统旺季,其间国内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的产量约占全年产量的40%,对应锂盐需求高峰。当前处于锂电旺季,碳酸锂基本面修复,市场现货不再宽松,碳酸锂底部支撑抬升。
供给压力阶段性缓解。8月初以来,宜春锂云母停产,云母提锂月度产量跌落至1.1万吨附近,仅为峰值的55%~60%。虽然海外锂辉石到港加速,弥补云母端缺口,但9月国内碳酸锂产量预计仅环比持平。同时,南美锂盐输入增长有限。7月,智利碳酸锂出口数量为2.09万吨,环比增加43%,同比增加4%。其中,出口到中国1.36万吨,环比增加33%,同比减少13%。8月,智利碳酸锂出口16903吨,环比减少19.2%,其中,向中国出口12982吨,环比减少4.8%,同比增加6.9%。
旺季需求预期较强。中欧新能源汽车推广乐观,中美储能需求加速释放,绿色能源转型进程高于预期。1—8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970.7GWh,累计同比增长54.3%。前8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和36.7%,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5%。特别是乘用车领域,新能源新车渐成市场主流,前35周总计渗透率51.3%,全年有望超过55%。随着电池容量和快充技术进步,消费者里程焦虑逐步缓解,多款爆款纯电车型上市备受追捧,电车结构中纯电渗透率迎来反转。前8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中,混动车型占比约为35.8%,大幅低于2024年的40%,电动汽车单车带电量较去年同期高出约10%。
国内碳酸锂库存持续下降。9月18日,SMM国内碳酸锂库存报137531吨,环比上周减少981吨,环比下降0.7%,自8月初以来,连续6周下降。整体上,当前国内总库存较去年同期高9.3%,而表观消费量同比高约三分之一,库销比明显修复。分项来看,上游盐厂库存较去年同期减少30.7%,碳酸锂可流通现货偏紧。
后市展望
碳酸锂期货处在调整期,多空资金较为谨慎,等待方向驱动。从短期来看,国内需求维持高位,下游企业国庆假期后尚有备货需求释放。在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山复产前,国内碳酸锂现货市场或维持偏紧状态,锂价底部支撑较强。
资源端供给持续性成疑。首先,根据《宜春自然资源局关于编制储量核实报告的通知》,宜春8个矿山存在越权办理登记手续问题,要求9月30日前补报矿种变更储量核实报告待专家评审。在相关报告审批完成之前,市场上围绕锂云母开采持续性的问题或有诸多讨论。其次,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山并未有确切的复产时间,前期据《期货日报》报道,该矿复产工作争取在11月完成。枧下窝在国内锂盐供给中占比较大,将影响市场预期。最后,非洲矿山供给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如马里动乱发展方向将影响在产锂精矿运输进度;而国内外盐湖地区均偶尔涉及相关环保问题。
需求预期差。2026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补贴将从免征收调整为减半征收,部分消费者可能因规避购车成本上升而选择在年内完成购车。储能方面,国内外储能出货量增长超预期,市场测算普遍较年初上调约10%~15%。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或加速新型储能需求。
在当前基本面数据上推演,2026年,全球锂供应过剩幅度约为11%,与2024年、2025年接近,锂价上涨面临阻力。资源端扰动仍可能是打开锂价上方空间的主要推手,国内锂云母和澳大利亚以及美洲、非洲均存在部分高成本矿山面临经营压力,资源端扰动将带来阶段性行情。
需求端留意宏观面或政策面驱动。国内“两新”政策对汽车消费增长拉动成效明显。自2024年9月补贴加码以来,2024年9月—2025年8月,国内汽车总销量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0.4%和38.8%,较2023年9月—2024年8月的同比增速高1.9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欧洲区域碳排放政策促进电动化进程。如2025—2027年,欧盟乘用车的平均排放量新目标为93.6g CO2/公里,未达要求的车企将面临巨额罚款。为达到欧盟乘用车碳排放标准,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预计欧盟电动汽车渗透率需提高至28%。对应电动乘用车销量需增加70万~80万辆。政策扶持在各国推进新能源交通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消费国政策导向影响需求预期兑现。
(吴坤金 曾宇轲)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