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 暂无! | 手机 | 暂无! |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
电话 | 暂无! |
---|---|
手机 | 暂无!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
——导读——
提升打印态(as-built)Al-1.0Zr-0.4Er-1.3Ni合金的延伸率,既可省去后续热处理、降低能耗,又可避免大型构件因残余应力而开裂,显著促进绿色制造。本文基于CALPHAD的ICME模拟,将打印态延伸率从0.93%大幅提升至18.9%,屈服强度仅下降25%(降至279 MPa),且高温稳定性得以保持。
图文链接:Ge,Z.,Wei,S.,Liu,Z.et al.High-strength additively manufacturable Al-Zr-Er-Ni alloys with high as-built ductility and thermal stability.npj Adv.Manuf.2,40(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334-025-00048-7
——摘要——
增材制造(AM)铝合金若在“打印态”下就具备高延伸率,将带来可持续、更高的承载性能,并降低因残余应力而开裂的风险。然而,目前商用AM铝合金的延伸率普遍极低。本工作以Al-1.0Zr-0.4Er-1.3Ni(at.%)为基准合金,系统研究了其微观组织特征与损伤微机制。SEM结果显示,在打印态与热处理态中,Al₃Zr和Al₃Ni分别贡献了65%和62%的孔洞形核。借助基于CALPHAD的集成计算材料工程(ICME)模拟发现,为保证热处理时形成纳米尺度L12强化相,Zr与Ni的含量在任何Er水平下均不得超过临界阈值。遵循模拟给出的Ni≈0.6 at.%、Zr≈1.1×Er的设计准则,我们优化出Al-0.5Zr-0.4Er-0.6Ni(at.%)成分。仅牺牲25%的强度(降至279 MPa),打印态延伸率即从0.9%跃升至19%;且在400°C保温48 h后,强度仍保持不变。
——研究背景——
激光增材制造以极高的冷却速率为特征,可实现溶质过饱和¹⁻³、组织尺度细化⁴⁻⁸,并可利用相的亚稳特性⁹⁻¹¹。这些能力为设计性能优异的新型铝合金提供了独特契机。特别是,若打印态(as-built)延伸率得以提升,既可省去后续热处理、降低能耗,又可避免大型构件因残余应力而开裂,从而显著促进绿色制造。此外,在焊接大型装配体等某些工艺路线中,后处理几乎不可行¹²⁻¹⁴;而丝材定向能量沉积等技术则要求材料在打印态就具备足够塑性,以便后续拉拔成丝¹⁵⁻¹⁶。因此,开发打印态力学性能卓越的铝合金已成为关键目标。
目前,限制AM铝合金塑性的因素主要有二:
(1)工艺缺陷——匙孔、未熔合、球化等缺陷在受力时造成应力集中,诱发过早断裂¹⁷⁻²¹;
(2)快速凝固带来的微观组织特征²¹⁻²⁵。后者虽可贡献强化,但往往本身脆硬,导致局部应变不协调、萌生损伤,从而恶化塑性。
为抑制工艺缺陷,研究者已广泛采用激光参数优化²¹⁻³³、打印气氛氧含量控制³⁴⁻³⁹以及热等静压(HIP)等后处理手段⁴⁰⁻⁴⁶。然而,即便综合上述措施,强度>250 MPa的高强AM铝合金打印态延伸率仍普遍低于~10%,除非添加纳米粉或采用昂贵Sc合金化⁴⁷⁻⁶¹。迄今唯一例外是Croteau等人通过调控异质晶粒结构,在Al-Mg-Zr合金中实现了25%的打印态延伸率⁶²。因此,厘清控制塑性的AM组织特征及其损伤机制至关重要。
本研究聚焦一种新近开发的Al-3.19Zr-2.34Er-2.73Ni(wt.%)基准合金(即Al-1.0Zr-0.4Er-1.3Ni at.%),采用激光粉床熔融(LPBF)制备¹⁰⁻¹¹,⁶³⁻⁶⁴。除特别说明外,下文成分均为重量百分比。打印态组织包含Al₃Zr(D0₂₃)、Al₃Ni、Al₂₃Ni₆M₄以及Al₃M(L1₂)相,其中M为Zr或Er;本文将Al₃M(L1₂)和Al₃Zr(D0₂₃)分别简写为L1₂和Al₃Zr。Al₂₃Ni₆M₄是LPBF快速凝固形成的亚稳相,可在后续热处理中转变为Al₃Ni析出相及纳米级L1₂析出相。合金的核心强化思路正是利用这类亚稳相,将L1₂强化相的尺寸从微米级“细化”到纳米级;同时,Al₃Zr也能在热处理中释放Zr,进一步供给L1₂相形成⁶⁴。补充材料图S1与表S5给出了Scheil与非平衡计算预测的250°C下该合金在打印态及平衡态的相组成。值得指出的是,该基准合金最初专为“可打印性”(无凝固裂纹)及高温强度(利用高体积分数、极低粗化速率的L1₂纳米析出相)而设计⁶⁴。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不同热处理时间下的微观组织,确认Al₃Zr与Al₃Ni为损害塑性的有害相。在实验洞察与基于CALPHAD的ICME模拟共同指导下,我们将打印态延伸率从0.93%大幅提升至18.9%,屈服强度仅下降25%(降至279 MPa),且高温稳定性得以保持。
——图文导览——
图 1a) 合金打印态的SEM图像。虚线勾画出熔池边界;热影响区(HAZ)与熔池边界主要由细小等轴晶组成,而熔池内部为伸长柱状晶。b) 熔池内部的柱状组织。c) 等轴晶区的高倍SEM-EDS,显示高密度Al₃Zr析出相(标记“Z”)。d) 微观组织的反极图(IPF)图,虚线标出熔池。右下角IPF图例箭头表示建造方向;(100)极图表明晶粒取向随机,无明显织构。
图 2a) 取自文献64的打印态、8 h热处理、48 h热处理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插图给出应变硬化率曲线。b) 不同热处理时间下屈服强度与延伸率的演变。c–e) 打印态、8 h、48 h样品的断口形貌:随热处理时间增加,韧窝密度与面积分数均增大。
图 3a, b) 8 h热处理变形样品的IPF图与GROD(局部取向差)图;箭头为建造方向。两晶粒出现高局部取向差。c) 与a、b视场对应的SEM像;富析出相区域与IPF图中的细晶区一致。GROD图中高局部取向差晶粒用虚线框标出。c-1, c-2) Grain#1与Grain#2的SEM-EDS像:两晶粒均被析出相包围,“N”为Al₃Ni,“T”为三元析出相。晶粒附近观察到孔洞,源于析出相与软韧Al基体间的应变不协调。
图 4a–c) 打印态、8 h、48 h样品孔洞附近析出相的SEM-EDS像。Al₃Zr与Al₃Ni为主要孔洞源;打印态以Al₃Zr为主,随热暴露时间增加,Al₃Ni占比升高。d) 打印态与高温条件下微损伤机制示意图。
图 5不同二元Al析出相的Pugh比与归一化Pettifor Cauchy压力关系图。Al₃Zr与Al₃Ni被高亮标出,并用双曲线拟合全部数据。两指标均表明Al₃Zr比Al₃Ni更硬、更脆,且两相均与Al基体产生应变不协调。
图 6a) 250 °C平衡相分数等高线图。红星为基准合金成分;沿“黄金比例”线降低Zr含量可抑制Al₃Zr,同时保持L1₂相分数最大。b) Scheil模拟相分数。Ni = 0.6 at.% 可抑制Al₃Ni生成,并使三元相分数最大化。
图 8打印态基准合金与所设计高塑性合金的应力-应变曲线。高塑性合金拉伸试验重复三次,确保结果可重复。
——结论——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在~250°C服役条件下兼具“打印态”高塑性与高温高强度的铝合金。针对该服役温度,我们进行了热力学模拟,得到如图6a所示的相分数等高线。为更贴近打印态实际情况,又通过Scheil模拟进行验证:基准合金中Al₃Zr相分数为3.85 mol%,而高塑性合金降至1.83 mol%(Scheil模拟等高线见补充图S10)。若完全以Scheil结果为目标,可进一步提升打印态塑性,但无法评估强度的高温稳定性,因此最终仍采用平衡计算结果。
在本合金体系中,Al₃M(M=Zr)可呈D0₂₃或L1₂两种结构。初生L1₂相易在熔池边界诱发等轴晶,形成双峰组织,已被证实可提升塑性⁶²。因此,本文仅聚焦于抑制D0₂₃结构的Al₃Zr,而不去主动调节初生L1₂分数;后者需变动Er含量⁶⁴,会干扰后续纳米L1₂析出强化,显著改变强度水平。
若需替换强化相,可借助图5的Pugh比与Pettifor Cauchy压力进行筛选。Al₃Zr与Al₃Sc、Al₃Er、Al₃Y一样,位于图右下角,属于最硬、最脆的二元Al析出相;而位于第一象限的Al₃Mg₂、AlTi₃等则有望提高塑性。然而,多组元合金设计引入的物理约束远超出上述两个判据的预测范围。例如,Al₃Zr还能作为形核质点抑制热裂⁶⁹⁻⁷²,在增材制造中不可或缺,因此选相时必须综合权衡。
尽管打印缺陷会影响力学性能,本研究已仔细优化激光工艺参数,确保塑性由微孔损伤而非工艺孔隙主导。如“力学测试与SEM表征”所述,采用光学显微镜与微CT评估密度,两种合金均>99.5%;高塑性合金的孔隙率、孔径与形貌略逊于基准合金。若塑性由打印缺陷控制,则基准合金应更优,但实验结果相反。断面光学照片、CT动画及详细孔隙分析见补充讨论II。
微孔损伤源于局部应变不协调,尺度~0.1µm,远小于工艺孔隙(10–100µm)。按线弹性断裂力学,无限体中2a长裂纹在σ应力下的应力强度因子KI=σ√πa。取σ=400 MPa、KI=1.6 MPa·√m(参考Scalmalloy,延伸率14–23%⁷³),临界裂纹长度~10µm;而对延伸率仅~1%的基准合金,临界裂纹可小至1µm。表面开口裂纹因几何因子(如边缘裂纹因子1.12)会进一步放大局部KI。工艺孔隙虽更大,但圆钝形貌导致的应力集中较低。补充图S4–S6显示,微孔优先在富析出相区萌生,并形成尖锐微裂纹网络,最终驱动断裂;断口分析(补充图S11)证实裂纹主要沿这些区域扩展。
综上,本工作系统阐明了AM Al-Zr-Er-Ni合金的力学性能与损伤机制,为今后在关键领域应用该类“打印态”高塑性合金提供了设计框架与数据支撑。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电话 | 暂无! | 手机 | 暂无! |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
电话 | 暂无! |
---|---|
手机 | 暂无!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