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煤电铝”三链协同发力丨六盘水市水城区塑造发展新优势

|
2025年05月12日 17:04:10
|
1556 浏览
|
从铝业“链式发展”到煤矿智能化,再到新能源产业崛起,每一个突破点都彰显着创新的力量。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的工业版图上,一场转型升级的深刻变革正稳健推进。


  铝产业斩获海外订单,跨越山海开辟市场;发耳煤业深入千米井下,以智能采掘引领煤炭产业升级;陡箐镇的风机叶片悠悠旋转,为城市发展输送绿色动力……这座城市正以煤炭、电力、铝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为支点,三链协同发力,撬动县域经济裂变式发展,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1至4月,该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9.48亿元,同比增长13.85%。透过煤炭开采的“老树新枝”、电力体系的“多面开花”、铝业集群的“抱团取暖”,水城区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塑造发展新优势。


  铝业集群:上下游车间“门对门”


17443342589354.jpg

水城经开区铝产业园俯瞰图。(受访企业供图)


  走进水城经开区铝产业园,抬包车往来穿梭,智能设备高效运转。贵州安润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价值千万元的连铸连轧生产线正在试产,负责人唐琳介绍:“铝水从双元铝业运输到我们车间只需15分钟,每吨生产成本降低800元,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这个年产6万吨铝合金线杆的项目,将让西南地区漆包线原料实现本地化供应。


  龙头企业的“链主”效应持续显现。通过技改扩能,54家上下游企业沿“再生铝—高端型材—终端产品”布局,形成了涵盖铝锭铝板、铝制家居等多条细分产业链。在莹月帆铝业,0.006毫米厚的铝箔薄如蝉翼,“这种锂电池材料每吨售价比普通铝材高1.2万元。”公司董事长何显平说,企业正在攻关航空级铝材。

17443342581688.jpg

双元铝业二期生产车间。


  产业链招商的集群效应持续凸显。年产30万吨铝用阳极碳素项目即将落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对接中。水城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雷征伟表示,通过打造“1小时供应圈”,企业间最远距离不超过5公里,要素配置效率显著提高。


  这种“抱团取暖”发展模式取得实效,园区铝及铝加工产业产值从2017年的19.4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30.3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1.2%,现已发展成为全省资源就地转化率最高、下游产业链最完整的铝产业集群。今年第一季度,园区完成铝水供应4.48万吨,实现铝产业产值30.16亿元。随着铝基复合材料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达产,预计全年总产值将突破160亿元。


  煤炭产业:“煤黑子”到“智慧矿”


  在贵州盘江恒普煤业有限公司300米深的井下巷道内,5G信号覆盖稳定的作业区域中,搭载智能感知系统的巡检机器人正精准扫描设备运行状态。“智能化改造后,单班作业人员从20人减少到8人,现已实现地面控制中心对工作面设备的远程单机操控、集群联动及‘一键启停’全流程管理。”公司总经理杨勇介绍。

1702429597238532.jpg

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建设航拍。


  水城区是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区(县)之一,探明储量80.3亿吨。该区依托原煤、洗精煤、焦炭、煤焦化梯次发展思路,强化煤炭“压舱石”功能,煤炭产业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在发耳矿区,随着八八露天煤矿完成国有控股重组,依托采掘系统优化工程实现年产能提升至300万吨;与之呼应,长银煤矿90万吨技改项目施工现场建设正酣……通过实施“六个一批”分类处置方案,水城区今年预计盘活15处煤矿。


  在贵州能源200万吨级焦化项目建设现场,重达300吨的焦炉设备正进行精准吊装作业。“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焦炭80万吨、煤焦油2.79万吨、粗苯0.88万吨及焦炉煤气2000万立方米的产能体系,将一块煤‘吃干榨净’。”企业相关负责人江关喜介绍。


  智能化浪潮正加速重塑传统采掘业态。当前,水城区所有生产矿井已实现采煤机械化率与辅助系统智能化率双百分之百达标,智能化改造工程正稳步推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全区原煤产量达421万吨,洗精煤108万吨,资源转化率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


  电力矩阵:石头缝里“种”出新天地


  陡箐镇黄草坝风电项目,风机叶片与深蓝色光伏板在群山间交相辉映。“该项目规划装机容量100兆瓦,共安装20台单机容量5兆瓦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新建一座110千伏升压站。”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周宇星说,“这是贵州省首个采用混塔技术方案的风电项目,印证了山区‘发展与减排’协同推进可行性。”


  该镇抢抓新能源投资,建成的200兆瓦光伏全容量并网,在建的200兆瓦风电引入混塔技术,其中大唐储能电站作为六盘水首座“超级充电宝”,年调峰能力超5000万千瓦时。新能源产业集群带动土地流转5000万元,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阳光银行”,年税收将突破2000万元。


  通过“风、光、农、旅”联动,全镇人均收入达1.8万元。昔日制约发展的险峻地形,现成为“种植”高空风电的“沃土”。黄草坝风电项目单机5兆瓦机组等效替代38台机组,乌蒙山区的石头缝里迸发出绿色动能。从“种一坡收一箩”到“转一圈产三度”,陡箐镇以地理劣势创造性转化,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土发村村民王明友通过流转8亩坡地建设光伏项目,不仅获得土地租金3万余元,还在项目基地务工,月收入超过5000元。“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王明友满脸笑容地说。目前,全镇在建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达814兆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超过11亿度。


  在水城区,传统能源的智慧转型与绿色科技的创新脉动正奏响双重变奏——依托丰富的风、光、水、储等资源,优化升级火电产业,协同开发风能、光能、水能及抽水蓄能等清洁电力产业,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2024年全年发电量达142亿度,同比增长2.84%;今年1至4月,全口径发电量累计达46.38亿度。


  ■记者手记


  作为传统工业地区,水城区的转型之路给人深刻启迪。从铝业“链式发展”到煤矿智能化,再到新能源产业崛起,每一个突破点都彰显着创新的力量。


  水城实践告诉我们,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必须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通过进一步激发要素潜能,重塑发展生态,就能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创新发展,更好地走出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