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米兰之窗&此地十人·南京 | 群贤毕至 循迹设计之本源 探迹未来之新生

|
2023年07月03日 15:47:45
|
3903 浏览
|
米兰之窗 | 共聚畅言,围绕“融合·新生”的论坛主题,深入探讨城市、科技、设计与人居的未来。
2023年6月28日,米兰之窗&此地十人全国溯源设计沙龙·南京站圆满举办。飞行嘉宾范轶与在地的十位设计精英丁鹏文、苏江、颜旭、尤舜乙、潘天云、陈熠、孟繁峰、李巧燕、李敢、王涛(合影顺序从左至右),共聚畅言,围绕“融合·新生”的论坛主题,深入探讨城市、科技、设计与人居的未来。金陵千年的历史文脉和地域基因,潜移默化地镌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地处南北文化的融合交汇之处,根植于南京的设计师们,用他们独特的眼光和视野,诠释着空间的定义。本次活动由优居|设计进化主办,米兰之窗独家冠名,腾讯家居|贝壳和云上设计师俱乐部战略合作,红星美凯龙江苏全球家居1号店全程支持。01.设计同创 携手并进搭建设计师平台 我们是认真的 红星美凯龙江苏省营发二中心副总经理、江苏全球家居1号店总经理赵辰瑞表示,本场活动是我们今年选择与南京设计圈碰撞的启幕之站。此地十人,聚焦“此地”、关注“在地文化与未来设计”,是品牌、设计师与当地消费者达成深层次的情感联结,赢取本土用户共鸣的方式。米兰之窗是红星美凯龙集团重要战盟品牌,我们希望构建符合中产及以上的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商业生态,在这个生态上通过重运营把大家联系到一起,创造用户价值。▲ 红星美凯龙江苏省营发二中心 副总经理、江苏全球家居1号店 总经理 赵辰瑞以科技为工具 系统化助力设计落地 米兰之窗执行总裁陈涛以设计大师在空间中对窗元素的应用展开,分析了融合光与影,用无边之窗创造空间新生的可行性。一樘看不见却靠得住的好窗,融合国际时尚和东方匠心,让窗隐于空间。从窗开始,不止于窗。▲ 米兰之窗 执行总裁 陈  涛作为南京米兰之窗总经理,于广海致辞提到“室内设计产业的共荣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具有优质服务能力的优秀品牌,以及过硬的产品配合设计作品落地。米兰之窗2015年进入南京市场,有着9年的品牌服务沉淀。引用我们公司销售经常和客户交流的一句话:“南京的别墅不管您在哪个区域,我们都能找到几套我们服务过的客户带您看看。”在设计师服务渠道这个领域,我们会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设计师和客户提供门窗系统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的服务。   ▲ 南京米兰之窗 总经理 于广海02.千里奔赴 设计畅言范轶:空间的使命是记录人的生活 作为“此地十人”的传统,本场活动的飞行嘉宾——叠加OFFICE创始人范轶,首先进行了分享。他以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和库隆布所著《雄性衰落》展开,讲到融合更偏向于女性思维。设计师的惯性思维模式有着严谨、理性、有章法的特点,更趋向于男性思维的“精-分”。而使用者的视角则热情洋溢、感性、趣味、随机,更趋向于女性思维的“融-合”。▲ 叠加OFFICE 创始人 范  轶在当下信息文明时代,消费的决策者中女性占比大幅上升,女性意识得到推崇。借由此女性主导消费的趋势,用融合的思维消除空间的边界。他的分享为在场的设计师扣响了今天主题沙龙的大门。03.群贤毕至 此地共聚闫虹:女性力量 年轻 活跃 此地十人发起人闫虹细述了“此地十人”的发展历程和南京的渊源。继2019年后,历时5年南京站再度载誉归来,其和南京的缘分不可谓不深。回顾历程,感悟最深的就是女性力量的崛起,以及年轻设计师的出现。期待未来年轻设计师活跃在行业,做出更多融合成果。▲ 此地十人发起人、设计进化总经理/执行总编 闫 虹赵毓玲:科技融合 未来设计的呼唤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策划人、江苏省室内设计学会资深顾问赵毓玲对本次活动落地南京表示热烈欢迎,并送上祝福。南京室内设计行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离不开各品牌商、设计师、媒体、平台的共同努力,科技融合推动室内行业不断发展,将迎来绿色节能的未来。▲ 《中国室内设计年鉴》策划人、江苏省室内设计学会 资深顾问 赵毓玲04.融和·新生 思维激荡“此地十人”全国溯源设计沙龙·南京站围绕【融和·新生】的主题展开。“和”是人格与艺术的至高境界,追求人与万物共生。以“融”为手段,“和”为导向的设计方法论。打破自然外界与室内人居的边界,以智能科技赋能未来设计与美好生活。沙龙以分享+探讨组合形的式展开,分为两轮分别进行主题分享及话题探讨。各位嘉宾在南京这座融合包容的城市,直抒胸臆,快意畅谈,进行话题的“抛-接”论见。// Part 01 //应时而趋 设计融和苏江:坚持以在地元素为灵感素材库 禾本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设计总监苏江以《在地与融合》为题进行了分享。禾本设计的案例深耕于中小商业,他分享了一则关于“对抗”的案例。作为南京的本土设计师,经过与客户沟通,从在地文化中提炼“奢”,融合满足客户“西式奢”审美的理解。他拒绝泯灭成熟属性和特征,去同质化,坚持以在地元素为灵感素材库。▲ 禾本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设计总监 苏 江其后,由苏江作为第一轮探讨的嘉宾主持,与其他沙龙嘉宾进行了对话。潘天云:见证互联网带来的进步云行空间建筑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潘天云跨时间纵览,十年间互联网发展和技术提升带来了更高效、互动性更强、与客户更紧密的设计体验,同时也提升了行业的认知度和专业性。▲ 云行空间建筑设计 创始人/设计总监 潘天云丁鹏文:人与技术平衡共生 随着行业的发展,室内设计行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也逐渐成为话题。对此,尔我空间设计研究室创始人/设计总监丁鹏文觉得,技术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共生”。当前AI在室内行业的应用,最大问题是不具备主观意识,但是在未来,随着发展迭代肯定会带来冲击和更大改变。人作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应该充分发挥能力,寻找平衡。▲ 尔我空间设计研究室创始人/设计总监 丁鹏文李敢:以AI为伙伴 实现自我身份转型 谈到技术与人的关系,以及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时,TURINGDESIGN图盈拓新设计主理人李敢猜测是“设计进化”。他们在设计工作流中已经加入了AI技术进行部分工作。比如在前期搜图时,就显现出了便利性,甚至还带来了小惊喜。设计师用头脑,AI用代码,协同互助。所以他认为,对待AI的态度应该是拥抱,把AI当做伙伴、玩伴、助手。借用AI的优势,让设计师可以专注创意或者进行设计管理。▲ TURINGDESIGN图盈拓新设计 主理人 李 敢// Part 02 //科技人文 未来新生日月不新,何以光明?时光交替,变化与更新每天都在发生。未来科技与设计融合是大趋势,合理掌握运用高科技的工具,创造出更理想的空间环境,是设计师们遇到的机遇,也是挑战。更新思想,同步时代,着眼未来。论坛的第二轮,嘉宾们围绕【未来新生】的话题进行了分享与探讨。尤舜乙:步履虽缓 追逐不息舍吾空间规划所创始人/设计总监尤舜乙以《下一站》为题进行了分享。他结合案例讲述了从2008年只身来到南京,到2023年落地全案托管设计项目的经验历程。说到后疫情时代,疫情带来的变革和新生。我们永远在不断的重生与改变,提升自我跟上时代的变革,虽然生来愚钝,但追逐不止。▲ 舍吾空间规划所 创始人/设计总监 尤舜乙随后,以尤舜乙为沙龙环节主持,嘉宾们纷纷针对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新生发表了观点。颜旭:好奇心是最好的催化剂 DoLong董龍设计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颜旭聊到,以前做效果图比较困难,而现在的效果图可以做到CG次时代级别。对于这种巨大的差异和变化,设计师需要提升各项核心能力。比如:综合分析决策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处理;对艺术文化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生活的常识经验积累,带来与人共情的能力。所以设计师应当保持好奇心,批判式的思维,保持想象力创造力,以此来应对扑面而来的机遇和挑战。▲ DoLong董龍设计 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 颜 旭李巧燕:五维提升赋能价值属性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子木空间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李巧燕认为,家是完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呈现,是每个人储存能量、充电的地方。面对当下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她会从艺术素养、职业素养、关系心理学等五个维度进行提升,呈现设计师的价值属性。做到融空间与艺术,和精神于物质。▲ 子木空间设计 创始人/设计总监 李巧燕 孟繁峰:多情怎被无情欺 当被问到智能科技是否会局限设计师的创造性时,未央创意空间设计事务所创意总监孟繁峰说,科技与传统并不冲突,科技进步自古有之。传统溯源追本,科技展望未来。科技一直在推动着生活,改变着人的行为模式。我们对于科技的态度应该是面对适应,促进共生。虽说如此,但不能完全乐观。很多做着数据库工作的人已经被AI替代了。但是感性的部分无法替代,AI还无法实现对人的理解。设计需求不是任务书上生硬的词,客户的个性化情感需求更是无法被AI理解感知。▲ 未央创意空间设计事务所 创意总监 孟繁峰陈熠:渴求知识 拥抱变化 随着新技术的诞生,时代日新月异,如何与时俱进。马蹄莲空间设计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陈熠认为设计师首要拥抱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十几年前用手勾呈现设计效果,到现在D5渲染器实时交互,甚至可以呈现情绪。这些技术的迭代都为设计师们能进行更好效果呈现。所以设计师需要持续保持认知学习,以小学生的姿态去学习和渴求,汲取新鲜的活力。▲ 马蹄莲空间设计 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 陈 熠王涛:用Z思维应对Z时代 关于科技发展的洪流中,设计公司未来新生的机会和可能。梵池空间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王涛结合自身体会,说到现在的Z时代年轻客户的需求与历史经验截然不同。设计师需要通过不断沟通,和客户交朋友,理解新生代的诉求,完成客户满意的案例。新生代的设计师同样也不要被电子设备局限,不要被算法控制,回到纸上与自己对话,多思考,巩固扎实的基本功。▲ 梵池空间设计 创始人/设计总监 王  涛城市是设计赖以生长的土壤,科技是设计进步与发展的桥梁,空间是设计理念的呈现方式,而融合新生是每位设计师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通过今天的活动,设计融合、科技新生的概念也引发了到场设计师们的思考,未来的设计道路上,“融”技术于设计,“和”万变于不变的理念一定会延续。米兰之窗&此地十人全国溯源设计沙龙的脚步从未停下,很快就会与大家再次相聚。期待下次的相逢,品味在地设计文化,追寻设计新知。未来,我来!(图文来源:米兰之窗系统门窗公众号,侵删)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