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欧洲化工集体面临生存危机 英力士永久关停德国工厂

|
1970年01月01日 08:00:00
|
2586 浏览
|
慧正资讯,6月17日,英力士宣布将永久性关停位于德国格拉德贝克工厂,也意味着英力士将主动减少65万吨/年苯酚和40万吨/丙酮的产能规模。格拉德贝克工厂始建于1954年,年产苯酚65万吨、丙酮40万吨,曾是全球最大的苯酚装置之一,产品苯酚和丙酮是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碳酸酯等树脂重要原材料,主要用于生产汽车前后灯簇、印制电路板、风力涡轮机叶片、汽车刹车片等,同时也作为医药、农药、染料、香精香料和涂料等精化产品的中间体和溶剂原料被应用。 鉴于目前欧洲化工企业的经营处境,英力士董事长拉夫克里夫公开表示,“这是欧洲完全缺乏能源竞争力、盲目执着于碳税政策的后果,格拉德贝克工厂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英力士格拉德贝克工厂的关闭,仅仅是欧洲化工行业多米诺骨牌中沉重的一块。据慧正资讯的统计,2025年以来的欧洲工厂关停名单触目惊心: 巴斯夫关闭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己二酸工厂、环十二酮等生产线,并计划关停己内酰胺装置、合成氨装置及TDI装置; 陶氏化学永久关闭德国博伦乙烯装置、施科保氯碱/乙烯基资产以及英国巴里基础硅氧烷工厂; 盛禧奥关停德国斯塔德16万吨/年的聚碳酸酯工厂; 科思创与利安德巴赛尔联合关闭荷兰环氧丙烷/苯乙烯单体装置; 壳牌宣布评估德国莱茵兰、荷兰莫尔迪克和英国莫斯莫兰化工部门的去留; 亨斯迈关闭德国默尔斯的马来酸酐工厂。 更宏观的数据揭示着行业的系统性坍塌:根据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报告,2023至2024年短短两年间,欧洲化工行业已关闭高达1100万吨产能,波及21个主要生产基地。过去15年,欧洲在全球化工市场的份额更是骤降约11个百分点。欧洲化工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去工业化”风暴。 从欧洲化工企业公开的关停原因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能源成本鸿沟:难以逾越的竞争劣势 俄乌冲突之中,欧洲能源价格的“结构性劣势”被一目了然地暴露出来。英力士科隆工厂的对比数据极具说服力:相同规模下,其天然气费用竟比美国高出1亿欧元,电费高出4000万欧元。在氢能这一被视为未来关键的领域,彭博新能源财经研究显示,中国电解槽系统成本仅为300美元/千瓦,相较西方1200美元/千瓦的成本优势高达75%。高昂且缺乏竞争力的能源价格,成为欧洲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被“釜底抽薪”的根源。 二、环境监管枷锁:雄心与现实的反噬 欧盟雄心勃勃的绿色转型战略,其配套的严厉环境法规(尤其是不断攀升的二氧化碳排放成本)成为压在企业肩头的沉重负担。英力士将矛头直指“惩罚性的二氧化碳税收政策”,认为其与高能源成本共同导致欧洲在面对中国进口产品及全球供应过剩时彻底丧失竞争力。欧洲化工企业在软件创新、人力资本方面本具优势,却被繁复的行政程序、投资障碍严重拖累,导致创新成果难以在欧洲本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投资外流趋势愈演愈烈。 三、产能过剩困局:全球挤压下的窒息 全球化工市场正经历严重的产能过剩。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预计2025年后新增产能将持续涌入,而2023年全球主要化学品利用率仅为75%,2028年前预计也只能维持在74%-76%的低位。欧洲本土需求却因下游产业(如依赖苯酚丙酮的汽车灯簇、电路板、风电叶片树脂制造商)的外移而持续萎缩。英力士指出,正是这种下游需求的锐减,最终让格拉德贝克工厂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本地市场已无法支撑其运营。 面对严峻形势,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疾呼,欧洲化工行业亟需一项强有力的“工业协议”来重塑竞争力。据悉,这一协议的具体措施包括为能源密集型产业提供足够且价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供给,重新审视并减轻叠加在产业身上的过度环境和监管成本负担和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一级激励在欧洲本土的投资和创新,扭转投资外流。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