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奋进产业转型升级新“铝”程

|
1970年01月01日 08:00:00
|
3608 浏览
|
铝扁铸锭生产线调试成功 铝液在400千安电解槽中翻滚,再通过真空台包直送下游铸轧生产线——这是榆林新材料集团每日上演的“铝液变身交响曲”。在这里,一块煤的“黑”与一块铝的“白”演绎着能源的高效转化,书写着铝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作为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延链补链强链的核心承载单位,榆林新材料集团以高端铝基新材料为核心,围绕产能释放、智能升级、市场开拓三大任务,全面布局铝产业高端化发展,奋进产业转型升级新“铝”程。 煤电铝+ 循环经济的榆林解法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四季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荒漠,现在成了把资源‘吃干榨尽’的工业绿洲。”榆林新材料集团合金分公司经理郭军平介绍,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一期是公司高质量建设项目之一,公司秉承项目建设“六同步”路径抓手,系统解决发展面临的“五个不平衡”问题,运用“产销一体化”经营思路推进项目实施,转型升级“初显成效”。目前,扁铸锭车间35吨生产线联动调试取得圆满成功,去年底,试生产出第一炉扁铸锭,产业链延链迈出里程碑的步伐。 地下的煤用来发电,电在车间冶炼铝,铝液直供下游变成航天材料,榆林新材料集团依托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闭环,为上下游协同推进绿色制造提供了坚实支撑,实现了从“黑”到“白”再到“彩”的三级跳。 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现场负责人罗永峰说:“高强铝合金扁锭试制成功给予了我们很大信心。过去我们只能卖铝锭,现在公司通过‘煤电铝材’一体化模式,实现铝液就地转化,让每吨铝减少重熔损耗200元,为公司开辟了经济增长第二曲线。” 创新驱动 实验室与生产线的双向奔赴 榆林新材料集团研发中心中试基地里,工程师刘肖成正在调试7系铝合金型材生产设备。“这是与中南大学合作的成果,目前我们可制备出兼具高强韧性和优良耐蚀性能的7系铝合金,其抗晶间腐蚀性能接近欧美顶级水平。”刘肖成说,公司构建起“科学家+工程师”“工程师+创新团队”双轮驱动的创新体系,36个在研项目已经获得12项专利,一批重点科研项目进入中试和试生产。 今年,该公司计划实施铸造车间“黑灯工厂”改造项目,投资3.2亿元对传统铝生产线进行全流程改造,将原有8条低效生产线改造为4条32吨全自动铸造线,并引入5G+智能调度系统,推广“三位一体”点检管家模式,打造“三用一备”高效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自动化率,降低人工成本。 该公司将加强校企协同创新,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机制,聚焦铝合金精密铸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实施“党建+创新培育”模式,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工程师+创新团队”创新生态,保持研发活力。 链式突围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铝水不落地是产业链升级的关键目标。在该公司下游企业春晨博发公司,董事长崔春算了一笔账:“铝水就地转化每年可省运费1000多万元。”榆林已形成以榆林新材料集团为龙头,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产品从铝板带延伸到交通型材。 在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现场,榆林新材料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国平表示:“2025年,公司将谋划5个铝产业延链制造高质量项目,‘十五五’期间争取实现铝产业链价值倍增。”塞上的风掠过榆林新材料集团车间厂房,传来金属碰撞的清脆回响。这片曾经是一片沙漠的土地,正用一条完整的铝产业链,回答着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代之问。 从煤电铝一体化的成本优势到产销一体化的市场突围,从“黑灯工厂”的智能变革到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的技术攻坚,榆林新材料集团始终以全产业链思维破解发展瓶颈,奋力实现从原料初加工向高端制造的价值跃升。 未来,榆林新材料集团将继续以铝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路径,聚焦“新能源+高端制造”场景,推动铝水转化率2025年提升至25%,在智能化改造中实现年节约成本超2800万元的效率革命,奋力书写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