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绿色建筑知多少(一)

|
2019年01月03日 10:29:00
|
61347 浏览
|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绿色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1、概念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绿色建筑是一种在建设期间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在生存期间所消耗的物质和能源明显少于传统建筑的一种新型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建筑与人及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3、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取绿色的设计理念不增加额外的空调负荷前提下满足室内的采光需求;在投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替代电能的使用。充分利用绿色的新风能源,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规避冬季的主导风向来减少空调和采暖的使用。时刻优先考虑利用免费的绿色的能源。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设备,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建筑内人员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是一种在建设期间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

  4、建造特点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绿色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需根据地理条件,合理的设置太阳能采暖、制热水及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水地源热泵,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筑使用的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之一。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5、目标

  “绿色建筑希望达到三个目标:

  第一,减少建筑物在使用维护中的耗能,缓解能源危机;

  第二,减少耗能的同时,提供舒适、环保的工作或居住环境;

  第三,减少城市发展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如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据有关专家介绍,为了节能和环保,美国能源部大力推广“零能耗住宅”新技术。通过改进建筑设计和材料,美国房屋能耗已比1980年减少了30%。

  中国政府显然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一直致力于促进各方面的节能环保建设,努力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第五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称,近年来,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广泛,这些合作与交流为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表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采取了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的奋斗目标。

  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为2000年的3倍以上。如果从现在开始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既有建筑逐步推行节能改造,预计到2020年,每年可节约4200亿度电和2.6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8.46亿吨。因此,中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事实上,不仅中央政府在政策上大力鼓励绿色建筑,各级地方政府也逐渐在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开始逐步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激励和监督政策。

  与此同时,社会上各种力量也在积极倡导和宣传绿色建筑,有很多非政府组织,也包括以环保节能为己任的企业。这些不同的力量相互合作,为着绿色建筑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