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王刚:削铝成“纸”

|
2016年08月22日 08:41:47
|
13270 浏览
|
【铝博士网】一张80克重的A4纸厚度是0.1毫米,他加工的铝片能薄到0.1毫米;铣床铣削加工的最高精度为0.01毫米,他的手工精度能达到0.005毫米;他的小孔铰削技术更是绝活,能够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

  一张80克重的A4纸厚度是0.1毫米,他加工的铝片能薄到0.1毫米;铣床铣削加工的最高精度为0.01毫米,他的手工精度能达到0.005毫米;他的小孔铰削技术更是绝活,能够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

  16年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厂铣工王刚凭借绝活,创造了上万件飞机零件无一废品的记录。作为中航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他率领的团队攻克了500余项科研生产重大技术和质量难题,获得了14项国家专利,创造经济效益近2亿元。

  向极限挑战

  用压板压住零件的4个点装夹在铣床上,调整好铣刀的角度和位置,王刚微弓着身子,双手灵活地操纵着手轮和操纵杆。铣刀走过,1张薄如纸片的铝片从铝块上分离下来。

  王刚拎起铝片,轻碰一下,铝片颤动起来,发出清脆的音响,铝片测量后厚度仅为0.1毫米。这是王刚现场给《工人日报》记者演示的铣削薄壁绝活。

  俗话说,“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一直以来,易变形的薄壁零件铣削加工一直是该领域的最大难点。很长时间,国内铣削加工最薄仅为0.3毫米,国外领先的也仅为0.25毫米,这让王刚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如何能让铣削更薄?一有时间,王刚就上铣床台试验,根据零件的构型特点和工艺要求,各种切削、镗削、绞削方式,装夹方式和走刀路线,他都试了个遍,在不断试错过程中寻找最接近极限的可能。最终加工薄壁厚度稳定为0.1毫米,解决了铣削加工中零件刚性差、变形量大,加工尺寸精度和质量难以保证的技术难题。随后在公司工会组织的技能展示周上,他的铣床刨削、三向联动加工斜面、超薄零件加工等工艺让在场的人叫绝。

  如今,他仍在挑战超薄壁的加工技艺。“技术没有止境。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薄壁零件应用越来越多,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在保证加工精度的情况下,切削越薄越能代表实力,我会一直向极限挑战,走在技术前面。”王刚说。

  16年没出一件废品

  飞机零件对精度要求非常高,每个零件之间都要很好地咬合,一些零件超过0.01毫米的误差就要报废。

  1996年,王刚到沈飞公司实习,老师傅铣出的造型各异的零件吸引了他,他央求着老师傅给他活儿做。一次,他加工一个钢零件凹槽,一回头发现切过了,零件当场报废,损失了2000多元。从那时起,王刚告诉自己,绝不能报废第二次。

  为了这一目标,王刚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反复练习铣削技术。工友们常说,只要上班,就能看见王刚站在铣床台上,甚至一站就是一整天。

  铣床铣削加工的最高精度为0.01毫米。王刚在生产中发现,零件装夹不稳固时,铣床和零件会发生轻微共振,从而导致零件精度下降。如果用来固定零件的压板位置和形状适宜,精度能大大提高。

  他反复试验寻找最佳压点,并通过改变拱形压板的角度,在压板中增加圆管,让压板下的零件更稳固。同时,他还发现通过改变走刀方式和装夹方式,也能提高精度。经他加工的零件精度能达到0.005毫米,尤其在小孔铰削中,精度更是达到了0.002毫米。

  2001年初,公司迎来了加工5米长、0.3米宽的飞机前大梁结构件的活儿。这么大的一体成型零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0.05毫米。用来加工的万能铣床工作台面只有0.4米宽,只能用吊车抬放,一旦零件报废将损失几十万。

  这样高难度的活儿,硬是在王刚反复研究、模拟操作下,创造出一套飞机前大梁分段精确加工方法最终完成。他创造的操作法也被沈飞公司评为先进操作法。

  从那时开始,他开始承接“首件加工”的活儿:每来一批新活儿,第一件由王刚干,给工友“打样”。16年来,他没出过一件废品。

  传授“独门绝技”,带动一批工匠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王刚说,必须带领大家共同研究技术,解决生产难题。

  2010年,沈飞公司成立了以王刚名字命名的班组——“王刚班”。他将自己掌握的“独门绝技”和学到的先进加工方法传授给30余名班组成员,并花费数千元买来工友急需的技术书籍供大家学习。

  2011年10月,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为集团首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科研生产中,工作室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和生产瓶颈。由王刚创造的《薄壁结构件开口端头内型面铣削加工方法》改变了端头处立铣刀的加工轨迹,使加工方法更为科学安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由工作室成员共同完成的《航空薄壁零件铣削加工技术》,攻克了航空薄壁零件生产中铣削加工的技术难题,创造了一系列独到的加工技术。由工作室成员共同完成的《飞机复杂结构件平面轮廓数控加工距线计算法》有效解决了数控自动编程中刀具端面中心轨迹求解问题,提高数控编程效率200%,提高加工效率180%……工作室成立以来,实现技术革新、生产攻坚、工艺改进等50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300余条,自制工装、辅助夹具、工具280余件(套),累计减少产品加工工时2.4万余小时,创造经济效益近2亿元。

  如今,工作室成员共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市级以上荣誉40余项,培养各级人才150人,32人成长为专家型技能人才。本报记者 刘旭

铝加工微信.png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