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葛红林:增强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科技动力

|
1970年01月01日 08:00:00
|
455 浏览
|
  增强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科技动力——摘自在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 葛红林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汇聚了有色金属行业多位院士和顶尖专家学者,为行业科技工作者搭建了集创新思想碰撞、智慧成果共享于一体的高端交流平台。本届年会吸引了1500余位参会代表,会议规模和参会人数又创新高。除有色金属系统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外,新增了很多系统外的企业和高校,从侧面反映出有色金属行业的科技氛围浓厚、作用地位显著提高,社会各界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有色金属行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他行业的交叉融合日益增强,行业科技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态势向新向好  有色金属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材料和关键支撑。近年来,受益于科技创新突破、“新三样”等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稳步推进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加持等因素影响,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行业总资产收益率连续4年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行业增加值、收入、利润在全国工业领域名列前茅。今年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生产总体保持增长。十种有色金属产量4031.9万吨,同比增长约2.9%;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约7.6%;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6.1%,比全国工业投资增幅高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利润总额2178.5亿元,同比增长15.0%。  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有色金属行业15项重大科技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年度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获奖项目覆盖智能矿山、低碳冶金、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彰显出行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进展。  一是矿产高效开发与利用取得新进展。“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破裂理论与方法”为深部资源安全高效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地下金属矿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采矿装备智能化、调度实时化,为绿色、智能、安全、高效开采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撑;“金属氧化矿高效浮选分离多维度精准调控创新技术”实现复杂金属氧化矿的高效分离富集,保障我国钛、锂、铜、钴战略金属供应链安全。  二是绿色低碳冶炼技术实现新跨越。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水平大幅提升,铝电解工艺装备技术引领全球发展,并实现整体出口;国内95%以上的铜、铅、锌冶炼产能采用绿色低碳生产工艺;铜冶炼侧吹+顶吹技术、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工艺技术实现“走出去”,引领全球行业的技术进步;碳酸氢镁法分离提纯稀土、离子型稀土矿浸萃一体化等稀土分离提纯技术实现新突破,带动稀土产业低碳转型发展。  三是高端材料研发获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更高强度、更轻量化、更耐高温的先进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等,如新型高强韧铝锂合金大幅减轻飞机结构重量,高性能钛合金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超高纯金属提纯技术不断提升,如5G通信芯片用7N级高纯铟、集成电路用6N级高纯铜等高端高纯材料实现批量应用;大规格超高纯镍铂等靶材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自主可控;高端稀土合金、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等高端产品打破垄断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日益广阔,可以说,机遇远大于挑战。特别是新能源、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加速崛起与深度融合,为有色金属行业注入全新发展动能。  一是坚持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导向。要锚定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活动链条。要在战略矿产勘查与高效开发、绿色低碳冶金、超高纯金属制备、高端合金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进材料制备、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集中力量攻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乃至颠覆性技术。要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增强关键材料、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是坚持筑牢关键矿产资源安全基石。当前,全球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键矿产资源争夺不断加剧。有色金属行业要将“找矿突破”作为核心战略任务,聚焦铜、镍、钴、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实现勘探开发重大突破,把提升资源保障能力上升到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战略博弈主动权的战略高度,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矿产资源支撑。  三是坚持全面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不断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降碳、清洁生产、污染物深度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聚焦颠覆性工艺创新和流程再造;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与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构建从矿山到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提升复杂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构建更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有色金属行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四是强化有色金属行业数智赋能。要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矿山开采、冶炼加工、材料研发、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全产业链的深度应用。要推动数字化矿山、智能化工厂、智慧型企业建设,培育和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和典型应用场景。要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精准管控和柔性制造,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打造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五是强化协同创新力度。要抓紧提炼行业的共性科学和技术难题,攻克行业资源保障、行业装备现代化、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难题,涌现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在大国博弈中,为我国“工具箱”增添有色金属行业工具。要增强行业科技力量协同创新,减少和避免重复性和低水平研究。  六是强化国际交流合作。要深度融入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际同行在技术标准、资源开发、低碳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布局海外优质资源,构建多元、稳定、可靠的资源供应保障体系;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品牌,加快提升有色金属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七是强化行业创新人才培养。当前,大国博弈形势复杂严峻,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迫切需求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各自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建设校企深度协同的创新实践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色金属行业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畅通有色金属行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和发展行业新质生产力汇聚更多的人才资源。  充分发挥有色金属学会平台枢纽作用  多年来,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作为学术性、科普性、公益性社会团体,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推动行业学术交流、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希望学会牢记办会宗旨,强化使命担当,把学会办成“学会会员之家”和“有色科技工作者之家”。  一是坚持学术引领。围绕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精心组织更多高水平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提供高质量科技服务。  二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发现、培养、举荐优秀科技人才,通过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助力行业打造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梯队。  三是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办好品牌活动,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